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专业简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2011年新增专业,重点是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近代物理概论(量子物理、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应用电化学、薄膜物理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与现代测试技术、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半导体硅材料基础、硅材料检测技术、化学电源设计、化学电源工艺学、半导体照明原理与技术、薄膜技术与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系统设计、应用光伏学、电池组件生产工艺、光伏逆变器原理与应用等。

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 2.较系统地握新能源材料、器件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3.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和设计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艺、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的初步能力; 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文献查阅、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达到国家、学校规定的英语水平考试; 6.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勇于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开发和应用;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所在省份
不限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院校类型
不限
综合
理工
体育
农林
医药
师范
政法
民族
艺术
语言
财经
军事
其他
院校层次
不限
双一流
211
985
学历层次
不限
本科
高职(专科)
办学性质
不限
公办
民办
独立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

根据筛选条件,共 82

院校 软科排名 操作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省 211 985 双一流 理工 公办
查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省 211 双一流 理工 公办
查看

苏州大学

江苏省 211 双一流 综合 公办
查看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省 211 双一流 理工 公办
查看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省 211 双一流 综合 公办
查看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省 211 双一流 理工 公办
查看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省 双一流 综合 公办
查看

湘潭大学

湖南省 双一流 综合 公办
查看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省 理工 公办
查看

湖北大学

湖北省 综合 公办
查看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省 双一流 理工 公办
查看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省 理工 公办
查看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省 理工 公办
查看

宁夏大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 双一流 综合 公办
查看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省 综合 公办
查看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 双一流 理工 公办
查看

南通大学

江苏省 综合 公办
查看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省 综合 公办
查看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 理工 公办
查看

三峡大学

湖北省 综合 公办
查看
«
1 2 3 4 5 »
1
/
5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化学能源、太阳能及储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通讯、汽车、医疗领域从事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的工作,还可继续攻读新能源材料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电子/电器/仪器仪表

就业占比

16%

质量安全

就业占比

16%

工程/机械/能源

就业占比

12%

运维/技术支持

就业占比

8%

建筑规划与设计

就业占比

7%

采购

就业占比

6%

生产/营运

就业占比

4%

销售人员

就业占比

3%

销售行政及商务

就业占比

3%

技工普工

就业占比

2%

其它

就业占比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