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愈怪愈受宠 多因素导致用非所学
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一高校首设风筝专业;中山大学将在8000名学生中选30人开无专业班;河南农业大学首批“村官”专业大学生进村实习……近一段时间,高校新专业的相关消息频频见诸报端,使高校专业设置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大学毕业生按市场配置机制实现就业的现实中,大学生选读什么专业,才更容易就业?
高校专业愈怪愈受宠
“填报志愿的时候,学生和家长虽然很在乎所学专业,但对专业的理解并不透彻,甚至似懂非懂。与专业相比,大家更在乎的是能否录取。进入大学学习一段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所以近年要求调剂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发现学校新开设有什么好的专业,大家更是趋之若鹜,抢着报名。”一位有多年招生经验的高校领导说。
据了解,近年高校推出的新专业,都有明显的就业方向,学生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华北水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张加民说,2007年,该校推出以中原文化和少林武术为特色的对外汉语专业,当年招生计划为100人,第二年招300人,今年的招生计划上升到400人,三年三大步,这个专业连续扩招的原因就在于有市场、受欢迎。“这个专业分三个方向,一个是英语国家方向,一个是西班牙语国家方向,一个是法语国家方向,专业设置和就业定位明确。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国外就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和少林武术。该校已被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定为选派对外汉语推广教师基地。”
河南大学去年开始招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也很火爆。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进军说,这个专业第一年招生时,学生是从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调剂而来,今年招生计划为30人,因为报名的较多,结果扩招到40多人。“现在设置新专业,都要考虑未来的就业形势。我们开设这一专业主要是基于汉语的国际化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在国外逐步升温。学生毕业以后要么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要么出国推广汉语,因此,这个专业对汉语和英语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高校近些年出现的新专业主要是适应社会发展,结合新行业、新产业设立的,也有跨专业整合而来的。“嵩阳书院就是在整合郑州大学校内历史学院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院系有关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的研究教学型学院。”郑州大学有关人士表示,今年100名新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郑大招收的人文科学试验班70名学生直接“转制”,另一部分将从包括理工科在内的其他专业中进行调剂。从2010年开始,学校正式招收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方向本科生,每年50人左右,以后逐步扩大到每年60~100人。书院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3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力争通过5~10年的建设,使书院成为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创新基地、政府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后援基地,特别是成为全国中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多因素导致用非所学
大凡每场招聘会,进场求职人数都会远远多于招聘岗位。很多大学生为了就业,不考虑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有多大关联。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认真地考虑未来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形势。他们在回答“当初为什么报这个专业”时,更多的回答是“稀里糊涂”。“只觉得好玩、有兴趣,至于将来的就业没想恁远。”“专挑冷门专业,当时就是为了能被录取”。
“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约占80%,文科专业的约占30%。”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坦言,高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脱钩,招生计划与社会岗位脱钩,也是导致大学生难以在相应行业找到满意工作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都是短期效应,尤其民办院校,很少考虑就业效果,心思都用在了怎么多招生、多赚钱上。”
“大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能报一个好专业,找一个特色专业当然更好,比如想学与水电相关的专业,一般都会选择水电学院。”张加民说,这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都很大,在指导学生时,要做好几种思想准备,主流还是专业对口,然后是跨专业就业。现在大学专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学中文、计算机等专业的,到什么单位就业,很难说对不对口。
大学所学专业,毕业后在相关行业里却很难找到工作。不少家长提出,学生花钱上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花钱买知识,如果用几年时间学到的知识毕业以后用上的不多,或者用不上,就等于白学了。
针对这一说法,郑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钦认为,大学阶段主要是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一些动手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作岗位上有些能用上,有些用不上,但大学阶段的基础足以让大学生有能力二次学习,从而适应新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