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大学生活 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2025-09-10 16:08:19 来源:文汇报

大学迎来开学季,名校教授给新生一个出乎意料的提醒:

有价值的大学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我们经历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功,另一类是挫折。这两类经历对人格养成都至关重要,成功有成功的作用,挫折有挫折的价值,缺一不可

■大学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场,让年轻人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去尝试、去犯错、去领悟,为未来真正踏入社会做好准备。这种磨练,远比温室中的保护更有意义

■在每一次挫折的背后,都隐藏着宝贵的经验和学习提升的机会。毕竟,生命的精彩不在于是否遭遇风雨,而在于我们如何在风雨中成长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长聘教授  张新安

开学季到来,大学校园又迎来一批新生。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教师,每年这个时候,看着考生收获人生第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重要成就,内心总是感慨万千。他们以十几年寒窗的坚持,考场上的沉着,无数次的自我突破,收获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想必此刻,许多准大学生正憧憬着精彩的大学时光:充满智慧的教授、引人入胜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学生活纵使千般美好,我还是想给新生一个出乎意料的提醒:有价值的大学生活,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只在熟悉领域打转,能收获喜悦却难实现跨越

为何要在充满希望和开心的时刻讲挫折?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一个人长大后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我们经历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功,另一类是挫折。这两类经历对人格养成都至关重要,成功有成功的作用,挫折有挫折的价值,缺一不可。

不过,没有人喜欢困难和挫折,每个人都期待生活一帆风顺。我们普遍习惯于在成功时欢呼庆祝,遭遇挫折时选择默不出声。“成功学”大行其道,即便在教育体系内,也通常以成功者作为学习的案例,鲜有针对失败者的深度剖析。我们不喜欢挫折,因为挫折意味着要遭受损失,要面子不保,自尊心也可能备受打击。然而,挫折并不会因为不受欢迎就不发生。

在这个成功的时刻谈挫折,听起来不合时宜,但如果我们走访校园,去倾听那些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的心声时,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谈及大学时光,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轻松愉快的事情,而是在面对困难时的思考与突破。

细想之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如攀登者离开平坦的大道,迎着险峰而上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人生中那些富有挑战性的时刻,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领悟与最宝贵的成长。带着这样的认识,或许我们能以更从容的心态来看待大学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面对挫折时的失落与迷茫,是再自然不过的情绪。然而,生活中处处藏着令人深思的现象:体育场上,那些最优秀的运动员不是在重复已经完美掌握的动作,而是一遍遍挑战最可能失败的难度更高的动作;风雨中的小树,正是经历过无数次摇摆,才长成了最挺拔的身姿,它的根系也在风雨中延伸得更深更广;蝴蝶破茧时的痛苦挣扎,是为了获得展翅的力量,过早的帮助反而会让它失去飞翔的能力;珍珠的莹润光泽,来自于对沙砾的包容,看似扎眼的异物造就了大海最美的珍宝。

这些平凡中的奥秘似乎在悄悄告诉我们:成长,不会是一条笔直向上的道路。一个人只在熟悉的领域打转,或许能获得不断的成功喜悦,但往往会错过真正的跨越。倒是那些让人忐忑不安、充满未知的尝试,最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些充满挑战的未知领域,往往孕育着最大的突破可能。挫折虽然苦涩,却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养分。

挫折与磨练,远比温室中的保护有意义

大学,是年轻人经历挫折的最佳场所。在无数怀揣梦想的新生即将踏入校门之际,这个略显“残酷”的真相格外值得一说。

说它残酷,是因为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殿堂、理想的天地。但正是大学这种特殊的环境,既给了年轻人犯错的自由,又提供了改正的机会。

在中学阶段,每个学生就像在温室中成长,有老师悉心指导,有家长严密监督,每一步都有既定的路径可循。而当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温室的玻璃门窗都被打开:不再有人督促按时晨起,不再有人提醒完成作业,不再有人代为规划活动和学习时间,处处都需要自主决定。在这个过程中,迷茫、困惑、失误在所难免,但这恰恰是大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大学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场,让年轻人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去尝试、去犯错、去领悟,为未来真正踏入社会做好准备。这种磨练,远比温室中的保护更有意义。

在大学这个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年轻人有机会学会如何与挫折相处,如何在失败中寻找前进的力量。当面对困难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校友们的经历,就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经历过挫折,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变得更加坚韧。对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而言,也许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一帆风顺,而是培养直面挫折的勇气和从挫折中汲取养分的智慧。这样的心态,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大学时光,更将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学习,大学还有更多“成长的考验”有待汲取

大学生活中究竟会遇到哪些可能的挫折?让我们具体说说这些“成长的考验”。

首先遇到的是学业挫折。很多人误以为,大学不过是为求得职前的一张文凭,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专业能力的基石,更直接影响未来的就业和深造机会。无论是读研、出国,还是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学业成绩都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许多高中生认为,跨过高考这道门槛就意味着可以松口气了,这个想法着实令人担心。

事实上,大学的学业要求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更具挑战性。高中时代的尖子生,进入大学后必然会经历一次重新洗牌:大量曾经名列前茅的优等生,会发现自己在专业里仅仅是中等水平甚至落在后面。毕竟大学汇聚了各地的优秀学子,能继续保持顶尖水平的注定是少数。在同一个班级里的大学生,一定会在学业上拉开差距:有人会以全A的成绩拿下国家奖学金,有人则可能因挂科太多面临退学风险。

更重要的是,大学的课程体系与高中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不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和标准答案,取而代之的是需要独立思考的专业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更广、知识深度更深。一门课可能横跨多个领域,实验课则要求动手能力与研究思维的结合。课程考核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期末考试可能只占总成绩的一小部分,平时的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研究报告都成为重要评分依据。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许多基础课程相互关联,一旦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就可能影响到多门后续课程的学习。

如果继续用高中的应试思维和被动学习方式,很可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再加上大学课程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形式,教师不可能像高中那样手把手指导,这对习惯了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大学生活的第二个挫折主要来自第二课堂。

与高中阶段不同,大学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第二课堂活动会让学生提前感受到社会上的竞争压力。以竞赛为例,从专业学科竞赛到创新创业大赛,从“互联网+”到“挑战杯”,要在众多优秀团队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一个参赛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可能难获理想成绩。更重要的是,很多竞赛要求参赛者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这对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至于学生社团活动,虽然能锻炼能力,但同样也充满考验。社团干部的竞选往往竞争激烈,组织活动时还要面对预算管理、团队协调、突发事件处理等实际问题。一场成功的社团活动背后,需要反复的方案修改、多方的沟通协调,大学生很可能因为无法平衡社团活动和学业而感到困扰。这种挫折感之所以特别,在于它是对知识储备之外,对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第三个挫折来自人际关系。

相比高中时代单纯的同班关系,大学的人际网络复杂得多:既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班同学,也有各类社团活动中结识的外专业同学。更重要的是,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关系的多样性上,更体现在每段关系背后潜藏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中。

同时,大学时期的人际关系较之高中更显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四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就业发展。无论是选修课的小组作业,还是创业大赛的团队组建,抑或是求职时的内推机会,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网络。

有些同学会发现,自己在高中时期引以为豪的性格特点,在大学环境中反而成了发展的障碍。比如,过于直率的表达可能伤害他人感受,过分追求完美则可能让团队协作变得困难;有些同学会因为没能如愿加入某个社交圈子而感到失落;有些则在处理室友关系时频频碰壁。更有甚者,学生在面对矛盾时因缺乏恰当的沟通方式,会导致问题愈演愈烈。这种挫折感之所以特别深刻,是因为人际关系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处事方式和性格特点都大不相同,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找到平衡点。

当然,大学生活中的挫折远不止于此,还可能来自于情窦初开的失落,实习过程的落差,甚至是与父母期望的冲突等。在每一次挫折的背后,都隐藏着宝贵的经验和学习提升的机会。毕竟,生命的精彩不在于是否遭遇风雨,而在于我们如何在风雨中成长。

河小阳微信
河小阳微博
河小阳抖音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