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28天!家长如何做好考生心理调试及升学准备?
现在,距离2025年高考还有不到30天的时间。现阶段对于考生来说,既是知识体系的查漏补缺期,更是心理状态的终极考验场。在这一时期,家长如何既不过度干预孩子,又能精准赋能帮助孩子?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家长心态调整:稳住情绪,做孩子的“定海神针”
高考进入倒计时,孩子在考场 “冲锋”,有一些家长比孩子还焦虑。看着孩子疲惫的身影,担心成绩波动、志愿填报、临场发挥…… 各种焦虑如潮水般涌来。但请记住,家长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在这关键时刻,家长想要为孩子高考保驾护航,先试试用这几招稳住自己!
1、接纳焦虑,与情绪和解
意识到自己焦虑时,别急于否定或压抑。可以试着写 “情绪日记”,把担忧的事情一条条记录下来,分析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过度担忧。比如 “孩子最近模考成绩下滑” 是需要关注的,而 “高考当天堵车怎么办” 则可能是无端焦虑。同时,主动给自己 “充电”,通过散步、听音乐、和朋友聊天等方式释放压力,将焦虑转化为积极行动的动力。
2、避免过度关心,给孩子营造一个稳定宽松的环境
高考临近,家庭氛围要保持 “静水流深”。避免频繁询问孩子学习进度,减少亲戚朋友对孩子的过度关心,用行动代替唠叨。比如准备清淡营养的三餐,提前了解天气变化提醒孩子增减衣物,默默做好后勤保障。另外,家长自己也要远离焦虑 “传染源”,少刷夸大高考焦虑的短视频、少参与制造焦虑的家长群讨论,专注自家孩子的节奏。
3、不要在意分数,做孩子的情绪树洞
当孩子倾诉压力时,别急着给建议,先倾听和共情。比如孩子说 “好累,感觉考不好了”,可以回应:“这段时间真的辛苦你了,换作是我也会觉得压力很大”。如果孩子主动寻求帮助,再针对性解决问题,比如整理错题本、制定复习计划。同时,用 “成长型思维” 鼓励孩子,多肯定努力过程,比如 “最近熬夜复习,你真的很拼”,而非只关注成绩结果。
二、后勤保障行动:细致关怀,为孩子保驾护航
高考临近,相信很多考生家长最愁的是给孩子吃什么?考前要不要给孩子补补营养?孩子复习得太晚可以吃夜宵吗,吃什么合适?对待高三考生,在饮食上真的需要做特别准备吗?一起来看看一下考前饮食建议,为孩子的饮食健康做好保障。
早餐一定要有碳水化合物,如馒头、米饭、面包、面条等,加一碗粥或一杯牛奶、豆浆,一份蔬菜,一个鸡蛋或适量的肉类。
午饭要有充足的热量和高营养,多吃点肉类、鸡蛋等含热量较高的食品。
晚餐要少些油,少盐,晚餐过后,九十点钟,不妨喝一杯果蔬汁。
饮食调整方面注意:胡萝卜能提高记忆力;白菜能减少人的紧张情绪,使学习变得轻松;柠檬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接受能力;洋葱头可以消除过度紧张和心理疲劳;核桃是对付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理想食品;草莓可消除大脑和心理疲劳,改善大脑供氧,缓解人的不良情绪。
三、志愿填报筹备:提前规划,助力孩子未来选择
1、了解高考政策和录取规则
高考志愿填报政策每年都会有所调整,家长必须提前了解,避免因政策变化导致的失误。要关注教育部、省教育考试院等官方渠道发布的招生政策文件,了解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志愿填报批次设置等信息。同时,要熟悉我省的志愿填报规则,包括志愿设置数量、投档原则等,确保志愿填报的合理性。
2、收集院校和专业资料
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家长需要广泛收集高校和专业的信息。可以通过高校官方网站、招生宣传手册、高校招生咨询会等渠道了解高校的综合实力、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等。例如孩子对医学领域抱有浓厚兴趣,那么就需要特别关注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设施、附属医院的质量及数量等情况。
此外,高校的招生章程是招生过程中的核心依据,家长应当细致研读目标院校范围内的招生章程内容(注意,招生章程与招生简章存在区别,此处不展开说明)。在此过程中,应着重留意学校的办学类型(如公立、中外合作办学、独立学院等)、具体的录取规则、招生计划、专业分配原则、单科成绩的具体要求、体检标准以及学费标准等关键信息。
最后,再根据孩子的成绩水平、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筛选出一批目标院校和专业,按照“冲、稳、保”的原则合理安排志愿梯度。
3、与孩子沟通未来规划
家长对高校整体概况有所掌握后,可以找合适的时机和孩子聊聊对未来的想法,包括想报考的地区、院校类型、专业方向等。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给予合理的建议和引导。
然后基于孩子的学业成绩、个人兴趣及职业偏好,并参考高校与专业的详细资料,精选出一系列目标高校与专业。在筛选过程中,遵循“冲、稳、保”的策略来构建志愿梯度。
此外,专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家长要帮助孩子理性看待热门与冷门专业,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要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为孩子提供全面的专业选择建议。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近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