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方舟 | 风雨无惧 吟啸徐行
风雨无惧 吟啸徐行
郑州市第一〇一中学张志丹
星星老师: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呜呼,痛哉!余少小就学,于今已十七年矣,竟不知何以至此,更不知如何是好。嗟乎!前途一片迷雾,退路业已阻断,余置身其中,实乃进退两难。欲发愤图强,苦于心力不足;欲就此罢休,又于心不甘。徒唤奈何!至于就学不效,自亦鄙弃;身登金榜,亦为心向往之。
临纸而书,不知所言,指点一二为盼!
小飞
小飞同学:
你好!
星星老师一眼就被你典雅的文言表达手法吸引了。书写者虽在叙述心中苦闷,却又透露出有趣的灵魂,相信你一定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只是当下的学习困局让你深陷迷雾,无所适从。如何才能拨开云雾见天日,寻找到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推动我们一路向前呢?对于星星老师来说,高考那段时光已经过去20多年,岁月留在我身上的痕迹,不是我考上的大学,而是我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重要事件的态度和认知。学会和高考相处,和学习相处,是一种比高考能考上什么大学更为重要的人生命题。面对困难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的胸襟,是支撑我们一路向前的生命动力。
都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苏东坡的人生,从他的生平和诗句中找到我们自己的生命答案。林语堂曾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苏轼21岁进京赶考,出道即巅峰,考了全国第二,据传还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才把这篇本该“第一”的文章改成了“第二”。然而,苏轼之后的仕途并不顺畅,犹如一叶扁舟,随政治浪潮跌宕起伏。可也正是因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让我们领略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什么给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力量呢?
苏轼的外部支持系统:师长欧阳修,妻子王弗、王闰之,侍妾朝云,弟弟苏辙,朋友陈慥,甚至他的政敌王安石,都曾在他艰难的时刻给予他最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
苏轼的性格:他幽默风趣,是骨灰级段子手,我们现在网络上经常使用的“呵呵”一词最早就出现在他的书信中;他兴趣广泛,美食、旅行、绘画、书法、作诗填词皆是他之所爱,他将自己所爱之事发展成为专业技能,并成为各领域的翘楚。
苏轼的行动力:修建“苏堤”,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自力更生,开荒种地,修筑“雪堂”,东坡居士由此而来;苦中作乐,发明一系列人间美味,如东坡羹、东坡肉、东坡饼,流传至今;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书写诗词佳作,留给后人读不尽的千古绝唱、文学瑰宝。
苏轼的原动力恰恰契合了心理学中的“3I”理论,即心理复原力优势视角理论。它包含三部分内容:我有(I have),指遇到压力、挫折、困难或逆境时我拥有的外部资源;我是(I am),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怎样的内部优势;我能(I can),指我能做些什么,拥有怎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困境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运用“3I”理论来挖掘自己的内外资源,通过内观自我的角度,认识到困难和挫折赋予生命的意义,进而更加认同自我、热爱生命。
最后,祝愿你面对困难能风雨无惧、积极向上,面对挫折能柔韧顽强、茁壮成长,面对逆境能吟啸徐行、散发光芒!
星星老师

近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