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调整“大刀阔斧” 高校该如何办出好专业

2024-03-29 17:18:04 来源:河南高教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新增备案专业点1456个、审批专业点217个(包括16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7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同时,对部分高校申请撤销的1670个专业点予以备案。此外,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录内专业达816种。

专业设置调整“大刀阔斧”释放哪些信号?

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做出部署,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所以,此次专业备案和审批工作,既是动态调整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年度常规工作,也是落实《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持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实践。

新设专业注重交叉融合,培育国家紧缺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中,有24种新专业与国家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对新增的24种专业,教育部明确表示,新增专业将在54所高校进行布点,旨在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除此之外,教育部也提出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增交叉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工程软件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一批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点,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专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就业导向突出。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新增1673个、撤销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总的来说,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同时,梳理报送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223种,压实高校主体责任,明确要求高校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谨慎增设、及时调减。推动各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强化就业与专业设置间联动。

政策助力下,高校该如何办出好专业?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又要怎么办大学?这是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好的两个问题。专业是大学存在的基础,也是大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同样也带动着大学的调整优化。

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一个“挖潜”的过程。

对于大学来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使命。而专业建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此次新增和调整专业不仅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直接体现,更关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高校在做好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同时,更应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坚守专业高质量发展底线,帮助进入大学的学子找到更合适自己的赛道,也让每一个赛道都能培养出各类高素质人才。

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大学的发展,其根本在于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因如此,高校应该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只有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主动融入社会发展,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地区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增设专业时要瞄准未来产业方向,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研的需求,聚集创新队伍与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交叉性、复合性的新专业,并主动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行业最新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引入社会的智力资源、实践资源等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日日新”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引入最新科技与信息的同时,自身也要探索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新技术,不断找寻专业新形态,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

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目前,新技术与新领域层出不穷,能够运用系统性思维、整合多学科力量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让离散、陈旧、封闭、静态的专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融合”是关键。与科技发展融合,改变“单兵作战”式的科研模式,与社会需求融合,改变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侧“两张皮”的现状。

高校在专业建设上要敢于突破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健全体制机制,配置全新资源,以交叉融合之态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跨学科科学研究的活力,拓展资源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科研大平台。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知识、研究问题,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的”双提升“。打破“围墙”、敞开怀抱,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协同创新攻关“卡脖子”难题,打造国家未来的战略科技力量,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放眼神州大地,美好蓝图已然绘就。新征程上,高校专业建设更应乘创新之风、把发展之舵,立足社会需求,下好“先手棋”,牵住“牛鼻子”,拆除“篱笆墙”,勇闯“无人区”,下非常之功,用非常之力,不断破难题、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