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给保送“瘦身”让高考更公平公正

2017-02-27 09:39:05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对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一步规范。其中,对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将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条件,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
 
  高考保送的“瘦身”之举,并非只是对“省级优秀学生”。根据教育部要求,今年还进一步明确,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保送至公安类院校,有关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限额也将逐步减少。这些积极的努力,让公众对高考公平有了更多的期待。
 
  设定高考“保送”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拓宽人才脱颖而出的路径,使卓异人才不至于被拦在高考独木桥前。而多年实践也证明,确有不少人才从“保送”中获益。然而,近年来,因保送生推选中“软指标”引发的暗箱操作、腐败等问题,不仅影响了高考公平,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据媒体报道,2000年,湖南省隆回一中14名保送生居然有13名弄虚作假。而在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从2002年到2006年的五年间,“省级优秀学生”指标已成教师的福利,一共13个“省级优秀学生”的指标,其中只有两名非教师子女获评。
 
  此外,清华大学2012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显示,农业户口学生获保送资格的比例为0.3%;非农户口学生中,有0.8%获得保送资格。
 
  可见,一旦缺乏有效监督,一项用意良好的制度往往会在运行中被扭曲,甚至沦为利益输送的便捷管道。特别是,具体到学校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教育部门很难有抵挡之力,其结果也只能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闭合型、垄断性分配。而“保送”标准、尺度的难以客观量化,也往往很容易被人为操弄。
 
  有鉴于此,与其听任其在不公不正的路上渐行渐远,还不如为之“瘦身”,乃至干脆取消形形色色的保送。目前,在缩减针对特殊学生的高考照顾性政策方面,广东、安徽、江苏等地已开始先行先试。其效果也十分明显,社会对此是欢迎的。
 
  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量出发,也可以有更好的替代办法。据披露,新的高考制度正在探索并逐步成型,评价模式的变化也带来选才方式的更易。诸如对统考成绩、平时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的重视,会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日渐常态化。而正在完善的自主招生模式,也为“卓异”人才提供了更多选择。
 
  高考牵扯到的不仅是考生的教育权利,更有全社会的公平公正关切。不是说不能进行选才方式的探索,但相关制度的设计理应实现动态监控,及时调整。唯其以积极的姿态,及时回应民意,方才有可能在实现高考公平的同时,营造一个让不同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