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七校联盟”暂停,反思不应停止

2019-12-09 09:17:44 来源:河南日报

  让学生真正能够多学到知识,而非出于功利目的多拿一个学位,才是联合办学的真正意义。

  “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这句话曾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模式”的最响亮口号。这一又称“武汉七校联盟”的政策,涉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7所全国知名大学,却在近日宣告暂停,联盟内2018级学生不能再跨校辅修“双学位”。

  “七校联合办学”曾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的一种联合办学模式。“七校联合办学”2018年度年会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4029名学生获得七校辅修、双学位证书,授证比例达到80.39%;2019年,七校面向2017级学生开放45个专业招生,学生预报名6374人,实际缴费注册3491人。

  笔者在武汉上大学期间,身边也有不少同学选择辅修另一个高校的“双学位”,大家普遍认为:“当时虽然忙一点、累一点,周末和寒暑假也不能好好休息,但现在回忆起来却是非常充实,促进了自我管理提升,双学科背景对后来就业也有些帮助。”因此,突然听到暂停的消息,朋友圈里、校友群里讨论很热烈。

  一项让诸多学子受益匪浅的政策,为何被按下暂停键?相关高校发布公告显示,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七所高校一致决定暂停“七校联合办学”2018级学生辅修招生。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予与授予管理办法》,其中第三章规定,高校间联合学士学位证书由本科生招生入学时学籍所在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颁发,联合培养单位可在证书上予以注明,不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此外,还规定联合学士学位应根据校际合作办学协议,由合作高等学校共同制定联合培养项目和实施方案,报合作高等学校所在地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

  由此看来,联盟“瓦解”直接原因就是执行该办法。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最优解决办法不是“一刀切”叫停,而是按照新《办法》改革以往的培养方式,建立新的联合培养方案。可以看到,新《办法》也明确提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之间,可授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联合学士学位。这其实还是在鼓励高校间开展校际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只不过要在培养模式、教学标准、学位授予方式等方面加以更多规范。

  “武汉七校联盟”长达二十年的探索中,不是没有困惑和难题。比如,先前七校联盟发放的辅修证和双学位证书只属于自主办学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正式文件,这导致了社会认可度、含金量不高的问题。此外,联合办学存在一个多方共同协作的关系,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会导致相互之间的信任问题、领导力影响问题以及如何来评估和追责管理等问题,学生盲目刷学分、扎堆报名校等现象也不容忽视。凡此种种,亟待通过此次政策调整、规则修订来补漏和矫正。

  有时候,“暂停”是一种智慧,为了更好地整装出发。武汉地区丰厚的高校教育资源,令很多相邻中部省份十分艳羡,有奋起直追之势。唯有精心设计联合培养课程体系,规范跨校辅修学生管理,让学生真正能够多学到知识,而非出于功利目的多拿一个学位,才是联合办学的真正意义,并为其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经验和思路。